蒙古建筑业联合会近日召开发布会,指出"本地企业事实上已被排除在'色勒贝副中心住宅综合社区项目'的公开招标之外。因此,决定向国家三位高层领导及议会各政党派别递交正式声明。"
尽管蒙古国内拥有众多具有住宅区建设经验的企业,但此次项目的两个标段共计8270亿图格里克的总投资规模,让本地公司难以应对。该项目涉及在158公顷土地上建设包括住宅楼、学校、幼儿园、医院、停车场、商业及娱乐设施等在内的城市综合体。整体规划共113栋住宅楼、10063户住宅,其中本次招标拟建4362户,并配建47530平方米停车场、三所学校、五所幼儿园、一家100床位医院,以及15万平方米的商业与办公设施、运动中心和绿地系统。
招标条件从一开始就设定了严格标准:
报名公司须在2020至2024年间任一年度的营业额不少于总预算的30%;
流动资金不得低于预算30%;
不得存在任何逾期贷款或欠息记录;
须具备住房与城市建设部颁发的六项施工许可证;
并需在项目业主账户中缴纳18亿图格里克的投标保证金。
蒙古建筑业联合会主席指出,虽然本次招标形式上分为两阶段,但实质上设置的条款使蒙古公司难以达标。例如:规定企业在过去某一年须达到1300亿图格里克以上营收,而疫情后当地建筑业正经历严重萎缩。此外,未设立预付款制度,使得本地企业需要自筹高达30%的资金贷款参与投标,而在实际执行中几乎无法获得银行支持。
更令人关注的是,当本地企业面临困难时,共有十余家来自中国的企业递交了投标文件。这些企业多数以"蒙古方投资"为名义在招标前一年内注册,但此前几乎没有在蒙古承建过类似工程。
在第一标段中,共有九家公司提交报价,其中六家为来自中国的公司或合资企业,报价从3479亿至4756亿图格里克不等;在第二标段中,共有六家公司竞标,其中四家为中国企业或中资背景公司。这些公司大多在2024年至2025年初才在国家登记系统中注册,注册业务包括建筑、道路施工、进出口贸易等,但几乎均无本地实际施工经验。
因此,有观点认为,此次招标程序虽名义上对内外资开放,但实质上通过高门槛要求、一次性大包招标、不设预付款等条件,客观上使本土企业难以参与,而让部分在本地尚无实质业绩的外资企业获得机会。
也有意见认为,当前蒙古建筑业整体面临工人短缺、资金紧张、原材料依赖进口等现实问题,若将如此大体量项目全部交由本地企业负责,可能面临施工进度延误,甚至随着时间推移导致成本增加,加重财政压力。基于此,一些政策制定者可能考虑选择资金、人员、技术更为充足的外部合作方,以确保项目按期完成。
业内人士建议,尽管本地企业在管理、资金、施工组织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,但可通过合理分包、联合体模式、技术转让机制等方式,促进本地建筑业能力提升。若不采取措施,在今后类似的大型建设项目中,本地建筑产业可能继续处于不利地位,失去发展机会与市场份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