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古国的经济、预算和财政状况究竟有多严峻?对于政治家、普通民众乃至私营部门来说,要从充斥着政治色彩的模糊信息中分辨真相,难度不小。当经济学家们开始摇头叹息,认为必须动用储备来应对风险时,情况显然已不容乐观——这可能导致经济数据的扭曲。如果一味美化现状,或像政治家说的那样“戴着粉红色眼镜”看问题,总有一天可能会猝不及防地迎来违约的噩耗。因此,除了依靠统计数据,我们别无他法。
预算修正的争议:法律与现实的碰撞
首先,摆在面前的问题是:预算是否需要修正?根据蒙古国《预算法》,有五种情况会触发预算修正。其中,从收入角度看,第34.1.3条明确规定,若因原材料价格指数下跌导致收入损失超过GDP的3%,则必须调整预算。那么,这一红线是否已被突破?今年初一、二月份的预算收入执行率达到95%,三月份预计还会更高。财政部据此认为,目前尚未因收入不足而达到修正预算的程度,这一判断无可辩驳。
但“GDP的3%”到底意味着什么?以当前蒙古国GDP 95万亿图格里克计算,3%相当于3万亿图格里克。而原材料出口收入,尤其是煤炭出口量,对预算至关重要。以当前煤炭均价70美元估算,若全年维持这一水平,最多可能损失1.8万亿图格里克的收入。即使年底情况未见好转,收入缺口也未必会触及3万亿的警戒线。因此,财政部认为无需以收入短缺为由调整预算。
然而,煤炭价格的未来走势仍存变数。尽管跌幅可能不会像过去半年那样剧烈,但下跌趋势持续多久仍是关键风险。专家预测,第二季度煤炭价格可能企稳甚至回升,这或许能缓解压力。
储备:应对风险的“救命稻草”
面对不确定性,储备成为防范风险的核心手段。好消息是,政府预计在本周会议上宣布外汇储备增至50亿美元——这是蒙古国历史上第二次达到这一水平,被视为“促进出口和增加外汇储备工作组”的首个重大成果。上周,该工作组披露,仅六天内总出口额就增长9%,达到2.68亿美元,增长动力主要来自煤炭、铜精矿和铁矿石出口。
为乘势而上,政府要求“额尔登特”、“达尔汗钢铁厂”、“额尔登斯塔旺陶勒盖”和“关键矿产”等企业将原定的5亿美元出口目标翻倍至10亿美元,并全力探索全年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。然而,边境货物堆积问题却成为无法忽视的瓶颈,这一难题单靠国内努力难以化解。
边境煤炭堆积:交易所交易的“拦路虎”
目前,西伯库伦、嘎顺苏海图、布尔干和杭吉四大口岸积压了950万吨煤炭。若不解决这一问题,交易所交易将难以为继。堆积的根源可追溯至去年下半年及今年初,当时约50份煤炭运输合同将货物送至边境。随后,煤炭价格自去年秋季以来下跌约40%,买家因此暂停采购。工业和矿产资源部长澄清,这并非中国需求下降所致。他解释道:“中国每年需要近40亿吨煤炭,而我们今年出口不到1亿吨。即使中国需求减少5%,也不足以导致价格暴跌40%。真正的原因是价格下跌引发采购停滞,进而导致货物堆积。”
受此影响,交易所交易量骤降五倍,下一轮交易迟迟无法启动。为应对这一局面,政府迅速在法律框架内调整政策,出台了《矿产品交易所法》修订前的临时交易规定,包括煤炭现货和远期合同标准,以及铜精矿、铁矿石精矿、萤石矿石及精矿的交易规范。这些措施由交易所主任和工作组连夜制定,经政府会议批准后迅速实施,旨在让价格波动更具灵活性。
政府的应对:增收与控支并举
面对预算收入下降的担忧,停滞不前显然不是明智之举。政府必须在增收和控支两端发力。在收入方面,除了依靠煤炭等原材料出口,黄金勘探、开采、出口及相关税收也被寄予厚望。在支出方面,财政部长有权调整分配,通过合理政策和规划实现收支平衡。这也是暂不修正预算的原因之一——根据实际收入动态调整支出。《预算法》明确规定“不得有赤字”,政府无权超支。即使收入不足,平衡预算仍是政府的责任。
债务隐忧:危机远未解除
不过,预算困难并非遥不可及。例如,2025-2026年需偿还的债务总额为13亿美元,其中3亿美元已还清,10亿美元偿还期限被推迟。这意味着今明两年暂无外债到期压力。但若不能提前预判并调整债务结构,直接宣布违约的风险依然存在,且无人会对此提出异议。
蒙古国的经济与财政状况如同一场高风险的博弈。统计数据看似乐观——收入缺口尚未触及红线,外汇储备创下新高,出口增长初见成效。然而,煤炭价格的不确定性、边境货物堆积以及潜在的债务压力,都在提醒人们:粉饰太平无济于事。唯有直面现实,依靠数据驱动决策,才能在风雨飘摇中找到出路。